新凯来突然出圈,发布31款新设备,多只美国公司股市悬崖式降温!
搜索

新凯来突然出圈,发布31款新设备,多只美国公司股市悬崖式降温!

3月28日,上海SEMICON China 2025展会现场,深圳国资委旗下新凯来半导体携中国"名山"系列产品矩阵震撼亮相。

这家成立仅三年的企业一次性发布涵盖刻蚀、薄膜沉积、量测检测等六大类31款设备,其中:

• 工艺突破:外延沉积EPI设备(峨眉山系列)实现8英寸向12英寸跨越,填补国内GaN-on-SiC功率器件制造空白

• 精度跃升:原子层沉积ALD设备(阿里山系列)突破0.1nm膜厚控制极限,满足FinFET到GAA晶体管工艺迭代需求

• 检测革命:X射线量测设备(天门山系列)搭载自研微焦点光源,实现5nm以下芯片缺陷检测精度突破

这是无声资本共振:国产替代引发连锁反应?


新品发布当日,美国应用材料(AMAT)、泛林集团(Lam Research)股价应声下跌4.2%和3.8%,东京电子(TEL)创三个月最大单日跌幅。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印证了《中国制造2025》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的加速兑现——2024年国产设备中标率已达35%,较三年前提升22个百分点。


新凯来CTO李明哲在发布会上透露,公司已构建"设备+检测+数据"三位一体解决方案,其岳麓山系列量测设备通过AI算法实现工艺参数实时优化,良率提升效率较传统方案提高3倍。

这种"软硬协同"模式正在改写设备商单纯比拼硬件性能的行业规则。

尽管技术突破亮眼,但行业观察人士指出隐忧:新凯来31款设备中涉及光刻机配套的量检测设备占比不足15%,而美国商务部3月25日刚更新对华半导体设备管制清单,新增14nm以下量测设备出口限制。


这场国产替代攻坚战正从技术突破转向国际标准博弈,产业链共振效应初显。


在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与新凯来设备兼容的国产光刻胶、靶材供应商已接到紧急订单。

某晶圆厂工程师透露:"采用全套国产方案后,28nm芯片制造成本较进口设备降低28%,但前道量测设备仍需荷兰供应商技术授权。

"这揭示出国产替代进程中"核心设备突破易,配套生态构建难"的现实困境。



产业观察家魏少军:中国半导体发展需回归技术攻坚本质

在近期行业峰会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魏少军教授针对产业现状提出系统性思考,其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三个维度:

1. 实业精神破除行业浮躁症结

• 直指互联网思维对半导体产业的认知误导:"风口论"催生的估值泡沫已造成近十年行业资源错配,部分企业沉迷资本运作而忽视核心技术突破

• 以新凯来等企业为样本,论证"持续投入-技术沉淀-市场反哺"的正向循环逻辑,其31款设备矩阵正是十年磨一剑的实证

2. 差异化竞争重构产业生态

• 强调"有效创新"的重要性:在光刻机、EDA等卡脖子领域需集中火力攻坚,而在成熟制程设备、车规芯片等赛道应建立特色优势

• 揭示当前产业误区:盲目追求全产业链布局反而分散资源,应借鉴ASML"专精路线",实现关键环节的全球不可替代性

3. 长期主义对抗周期波动

• 对比中美半导体发展轨迹:美国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15%-20%)远超国内同行(5%-8%),技术差距实质是研发耐力的差距

• 提出"三正确"方法论:做正确的事(战略聚焦)、正确地做事(精益管理)、正确地评价(长效考核),建议建立十年期技术路线图


魏少军的发言折射出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经历认知升级:从追逐短期资本热点转向构建技术护城河,从全民造芯狂热回归理性务实。

正如其警示:"当某个企业展示300项专利时,更需要追问其中多少是有效专利,多少能转化为产品竞争力。"这种穿透式洞察,或许能为行业祛魅提供重要坐标。

新凯来的爆发式发布标志着中国半导体设备进入'集团军作战'阶段,"芯谋研究首席分析师顾文军表示,"但需警惕技术冒进风险——EPI设备虽实现12英寸突破,但其均匀性指标距国际先进水平仍有15%差距,量产爬坡才是真正考验。"


写到最后:中美技术市场脱钩是未来趋势,不要有幻想。但是不是股市炒作题材还不好说,中国很多专家不是说了中国光刻机芯片落后美国10年以上?

总之,一山更比一山高,越过高山再见高山。半导体设备是半导体产业链的基石,磨刀不误砍柴工,稳扎稳打,才能弯道超车。

正如网友所言,如果真能突破,我们做二选一的选项,放弃男足,加持光刻机等相关设备研发。

报告推广图片.bmp

关键词:半导体  新凯来   编辑:OYH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来源标注为“产业在线ChinaIOL”的信息、数据及图片内容、报告及目录均为本网原创,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产业在线”。

2、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转载是出于非商业性的信息交流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

3、约稿或长期合作,请联系本网。

以上内容最终解释权归产业在线所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