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系列专题文章之三——印度:中国家电企业出海的“大雷音寺”
搜索

海外系列专题文章之三——印度:中国家电企业出海的“大雷音寺”

中印两国同为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大国,虽然历史上有过冲突和不和谐,但始终保持着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近两年,印度经济开始走上高速增长轨道,但短期内工业原料和原材料的国产化仍然困难,非常希望引入中国的投资资金和技术。而对于中国而言,印度也是一个待开发的有潜力的投资对象。

中国家电企业出海,印度也是一个绕不开的国家。无论从人口、需求再到经济发展,印度都是极有潜力的市场。但是,印度家电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同时对本国制造业保护措施严密,这就给中国家电企业出海带来了很多挑战。


市场特征:本土制造对接当地需求,白电市场潜力明显

据产业在线统计,印度白电市场规模目前是全球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市场,并且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未来还有较高的成长性,而受本国保护主义影响,印度白电需求基本由本国制造满足。

印度无论是家电出口还是进口,规模都偏小。进口方面,白电大部分从中国进口,以补充当地产品型号不足为主,自2018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白电产品达到巅峰400万台后,近些年规模一直在不断收缩,2023年已经不到100万台。

据联合国最新报告,截至2024年11月1日,印度的人口数量已达到约14.17亿。除了世界首屈一指的人口规模外,印度的人口结构也较好。其25岁以下人口超过40%,平均年龄只有28岁。这样的人口市场,理论上应该拥有庞大的家电规模。但是,受制于其较高的贫富差距,较低的城市化率(约32%)影响,印度家电市场的保有量依然偏低。

近些年来印度经济增长迅速,特别是疫情结束以来,印度消费市场恢复较好。产业在线数据显示,目前印度三大白电市场中,规模最大的是冰箱,销售规模已经突破千万台;近些年增长较好的是家用空调,2015-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5.1%。目前印度空调市场规模只相当于中国的1/10左右,冰箱和洗衣机分别为1/4和1/5左右,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0.jpg

受制于印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空调的市场渗透率在三大白电中最低,印度人口密集,房屋面积有限,低噪声和占地面积较小的分体式空调占比超过90%。冰箱和洗衣机在当地的普及度相对较高,冰箱产品以两门为主,洗衣机产品一般在城市中产阶级中应用较广,波轮与滚筒的市场份额基本相近。

近年来由于高温天气频繁出现,印度私营电力公司投资扩大,夏季电网运行逐渐稳定,为空调产品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对空调、冷链设备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 


产业环境:扶持本地制造,外资建厂集群效应明显

印度一直把空调等白色家电作为扶持本土制造的重要方向。2021年4月,印度批准了向空调等白色家电投入补贴的计划,鼓励扩大印度国内的空调生产和出口、培育零部件产业。对于申请得到批准的企业,将在5年内把营收增长额的4~6%作为奖励金发给企业。近些年来,日系、韩系和中资企业纷纷扩大印度的白电产能。

自海尔于2006年在印度建厂以来,中国家电企业在印度布局已经有18年的历史。目前海尔、美的以及美芝、海立等中国家电产业链企业均已布局印度工厂。从布局方式来看,集群效应非常明显。印度南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与泰米尔纳德邦都是家电生产制造集中的区域。

1.jpg

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就是素有印度“商业之都”和“金融之都”之称的孟买,该邦第二大城市浦那(Poona)是重要工业城市。美的和海尔都在浦那建设了工业园区。泰米尔纳德邦位于南部沿海,是印度较为富裕的邦之一,与安德拉邦交界的斯里城(SriCity)是世界级的综合商务园区。日韩企业进入印度市场较早,在泰米尔纳德邦投资较为集中。

从印度家电生产的区位因素来看,工厂基本上都集中在比较富裕的邦,主要是因为当地能够吸引较多的廉价劳动力,同时拥有发达的教育系统,比较完善和健全的政策法规。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为了达成本国制造业发展的平衡,有可能今后会进一步扶持北方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和中央邦等区域的制造业。

也有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先行一步,率先在印度北部投资,如海尔的北部工业园等。从生产能力来看,目前印度家电工厂主要还是以组装为主,上游核心部件多靠从中国进口,但是近几年LG等企业也陆续在印度建了上游配套工厂,不过产能有限,仅能满足部分需求。


出海印度:不平坦的“大雷音寺”之路 

综上所述,印度是中国家电企业出海的重要目的地,也是全球家电市场的潜力股。但是,受制于诸多因素影响,从制造端和市场端两方面来看,依然存在许多挑战和风险。

成本风险:中国企业在印度建厂,虽然当地用工成本相对较低。但因为供应效率的差异,整体综合成本反而有可能更高。目前印度企业赋税问题依然严峻,企业所得税在34%以上。同时,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企业在印度整体运营成本较高,如道路交通设施较差,整体物流效率低下,导致仓储物流费比国内高出一倍。

土地私有制和复杂的征地规则导致企业征地困难,复杂的中央和地方关系导致印度制造业发展容易趋于碎片化,产业链集群成本风险较高。

政策风险:印度出于对本国制造业的保护,对外资企业的政策和法律打压时有发生。中国手机行业的小米、VIVO和OPPO,汽车行业的比亚迪,在印度都曾被指控“逃税”等违法行为。家电行业的海尔,也曾因类似理由被印度政府“税务检查”。不光是中资企业,欧美企业在印度也遭遇过很多陷阱,因此一度被称为“外企坟场”。

劳资风险:今年9月,三星在印度的工厂发生了工人罢工事件。罢工工人提出几项条件:1、在3年内将该厂员工平均月薪上调一倍;2、每周工作时间降至35小时;3、员工身故时,为保障遗属生计,允许家属顶职;4、向职工子女提供私立学校学费补贴。这说明印度当地工人的权利意识在大幅加强,并非只要求提升工资。

印度现行约有50余条中央劳工法规,170余条地方劳工法规,这些劳动法规对于劳工的保护非常严苛。

竞争风险:据产业在线调研,几乎全球较知名的家电企业都在印度有布局。印度富人阶层对于日韩品牌较认可,中高端几乎被日韩欧美企业占据,低端市场有印度企业在扩张。中国家电定价水平基本是居中,低于国际品牌,高于本土品牌。在目前较高的品牌集中度下,中国企业想要突破仍有难度。

制造转移风险:印度本身一直致力于融入欧美日产业链,特别是高端制造领域。之前已经有苹果手机产业链转移印度的前车之鉴。随着美国大选特朗普的上台,对中国的打压加剧,全球产业链布局预计也会发生变化。家电与手机产业一样,同样面临着制造业因政治因素转移的风险。

在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终点是“大雷音寺”(古印度的那烂陀寺),但在路上却误入“小雷音寺”,差点成为妖怪的美餐。从经济和人口发展趋势来看,印度可谓是中国家电企业出海的“大雷音寺”:一个道路不平坦,同时也是绕不开的终点。我们坚信,基于中印两国制造业的互补性和中国产业链的强大优势,以及头部企业的成功引领,中国家电企业定会在印度市场有所作为。

关键词:出海  印度  空调   编辑:SJ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来源标注为“产业在线ChinaIOL”的信息、数据及图片内容、报告及目录均为本网原创,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产业在线”。

2、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转载是出于非商业性的信息交流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真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3、约稿或长期合作,请联系本网。

以上内容最终解释权归产业在线所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