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欧洲芯片制造商意法半导体在当地周三法国巴黎举办投资者活动,首席执行官宣布公司将与中国第二大晶圆代工厂华虹建立合作关系,计划到2025年底,实现在华虹的无锡工厂生产40nm制程的MCU,以支撑其中长期营收目标的实现,这是意法半导体MCU业务经历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下滑后,做出了最新市场动作。
意法半导体强调,在中国当地有制造能力,这对于维持该公司的电动车芯片市场竞争力非常重要。意法半导体首席执行官Jean-Marc Chery表示:“中国是电动汽车最大、最具创新性的电动汽车市场,对于意法半导体及客户而言,中国市场不可或缺,只在市场外部竞争是不够的。相比其他区域的市场,中国市场的优势很明显,中国市场很大,且具备供应链成本较低的优点,可最小化地缘政治束缚,塑造有韧性的供应链。”
全球MCU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车规级MCU芯片成为出货主力
意法半导体发表这些声明,其背景是欧洲、美国、中国都要求在本地进行更多芯片制造,而许多芯片公司也纷纷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扩张业务,服务亚洲市场。为何意法半导体青睐中国MCU市场?这要从全球MCU市场规模和中国市场潜力说起。
近日,根据市场研究机构Yole Group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微控制器(MCU)市场规模为282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增长至38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5%。
从应用分类来看,2023年-2029年间汽车市场将持续占据MCU第一大应用市场,但是占比将缓慢收窄;工业和其他领域则将持续占据MCU第二大应用市场;智能卡/安全类应用是第三大应用市场,未来份额有望持续扩大。
随着近年来我国汽车“三化”进程加速,带动中国汽车MCU 市场规模也在持续增长。据Omdia的数据,2022年中国 MCU市场规模约为 82 亿美元,其中车用MCU占比为 31.6%,金额约为25.91亿美元。根据Omdia的数据,全球汽车MCU市场目前主要由恩智浦、微芯、瑞萨、意法、英飞凌等所主导。
意法半导体Q3业绩承压!选择和华虹合作,加快对中国汽车客户需求响应
汽车行业专家表示,过去三年“芯荒”让整车厂对芯片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进而给芯片在产业链当中设置了新的优先级。从芯片厂到整车厂,不再像过去那样将信息层级传递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整车厂与芯片厂直接沟通,现在大家越来越接受一种网状共生、开放合作的关系。特别是最近一年多来,汽车智能化和降本需求一直倒逼供应链发生变革。意法半导体和华虹的合作,在中国本土生产40nm制程的MCU芯片,也可以视为对汽车供应链关系的最新调整和适应。
11月1日,意法半导体公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营收总计32.5亿美元,同比下降26.6%;毛利润总计12.3亿美元,同比下降41.8%;营业利润3.81亿美元,同比下降69.3%。分业务来看,受到工业市场持续疲软的影响,微控制器业务营收出现下滑,营收下降43.4%,主要受通用微控制器业务下降影响。
意法半导体首席执行官Jean-Marc Chery表示:“我们看到第三季度客户积压订单和订单量进一步恶化。这反映了客户计划的变化,从纯电动汽车转向混合动力汽车,从高档汽车转向经济型汽车,以及汽车制造商缩减生产规模以控制库存。然而,我们预计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长期采用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作为全球电动汽车第一大市场,比亚迪、上汽、小鹏、蔚来、吉利、问界等众多厂商都在不断推出新款电动汽车。意法半导体制造主管 Fabio Gualandris 表示,这次和华虹合作在中国本土推出40nm制程MCU,选择直接中国生产的原因包括中国供应链的成本效益、兼容性问题,此举还可加速意法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需求的响应,确保跟上中国企业的开发节奏。
根据意法半导体的计划,其STM32系列产品在中国制造的计划将帮助意法半导体在未来5年将客户基数扩大50%。显然,微控制器业务业绩提升成为未来一年的重点。意法半导体表示,他们正在采用在中国市场学到的最佳实践和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西方市场。
ST在与中国本土芯片代工厂商合作,华虹显然不是第一例。意法半导体此前于 2023 年宣布同国内化合物半导体企业三安光电合作,在重庆合资建设一座 8 英寸碳化硅(SiC)器件大规模量产制造厂。意法半导体是电动汽车用节能碳化硅 (SiC) 芯片的最大制造商,其客户包括特斯拉和吉利。
对未来业绩预测,意法半导体的新闻稿里提及,该公司在投资者活动上确认目标到 2030 年实现 200 亿美元以上年营收,毛利率达约 50%,营业利润率超 30%;2027~2028 年的中间目标是实现约 180 亿美元。
意法半导体加大在中国市场与本土代工厂商合作,就是要在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抢占更多的客户订单和成长空间,与一些外资芯片企业离开中国有别,意法半导体显然更看好其核心MCU产品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