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储能电池降温!海尔智慧楼宇发布四大液冷机组新品
搜索

为储能电池降温!海尔智慧楼宇发布四大液冷机组新品

       8月30-9月1日,第二届中国国际储能展览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中国国际储能展览会是目前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最为聚焦的储能展览会,本次展览会规模高达10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000多家储能核心企业倾情参与。


       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D1-09(L)展台,海尔智慧楼宇发布了行业首个储能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在生产场景中,海尔智慧楼宇推出转轮除湿+高温热泵再生的一体式集成方案,满足工业除湿的高效节能、低碳环保需求;在温控场景中,海尔智慧楼宇发布四大液冷机组新品,对储能柜/仓内的电池及设备进行冷却、加热,提供稳定高效的温湿度控制解决方案;在能源应用场景中,海尔智慧楼宇以全直流变频物联多联机、楼宇能源智控平台为核心,实现多能互补和综合能源利用,满足用户热水及冷暖需求,助力建筑降本提效。


洞察客户需求,海尔展现定制化开发能力


       目前,全球都在面临电力系统的绿色低碳转型与能源结构的转型。电力结构中,新能源电力的占比在逐渐攀升,储能作为新能源电力调峰调频的重要手段在近几年获得了飞速发展。然而,传统的风冷冷却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大容量电池散热的需求,液冷系统因其高效、可靠、安全、环保等多种优势正在成为未来储能散热的核心冷却方式。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能源、经济结构正在向低碳化、电气化转型。新能源发电和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增长,对储能电池热管理的需求日益旺盛。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江亿教授也认为,储能行业的未来发展,必须开发出更多的应用场景。


       从储能电池的生产场景,到储能电池的温控场景,再到储能电池的应用场景,每一个场景的用户痛点都各不相同,储能电池的生产过程要求深度除湿,保障安全;储能电池运行在高温环境下冷却效果差,能耗大;在建筑中,储能电池也会面临成本高、不灵活,造成能源浪费。而解决上述痛点,企业首先需要具备齐全的产品线和定制化生产的能力。


       在产品方面,海尔智慧楼宇拥有从冷水机组、多联机、到热泵的全系列中央空调产品,其丰富的产品阵容能够支持储能行业多场景的应用解决方案。在生产制造方面,海尔智慧楼宇的互联工厂是连接营销、研发和制造,全流程用户参与的生态体系,形成定制设计、生产制造、用户体验、服务运维的闭环产业线,提升更大的用户体验和绿色经济价值。这也使海尔智慧楼宇成为为数不多的能够解决储能行业全产业链痛点的最有实力的企业。

布局新赛道  海尔对储能市场势在必得


       储能有多火?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最近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70.2GW,其中新型储能占比30%。在全球市场总规模中占比超25%。中国储能产业已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已成为全球储能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最活跃的国家地区。


       伴随储能行业市场的逐步释放,大量确定性的机会浮出水面,海尔智慧楼宇踏准时代节拍,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推出了包括四大液冷机组新品在内的储能全产业链解决方案。时至今日,海尔智慧楼宇已不仅仅包含中央空调,已经构筑起包括楼宇能源、楼宇环境、楼宇智控、楼宇集成在内的多元化布局,引领整个行业加速向可持续绿色智慧建筑转型。


       海尔智慧楼宇的底气来自于哪里?与构筑其它场景解决方案一样,对于储能行业,海尔智慧楼宇同样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储能行业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以储能行业应用场景为例,海尔智慧楼宇不仅拥有节能低碳的一级能效产品,还能够凭借“光驱储能”解决方案,助力打造“零碳”建筑;此外,海尔智慧楼宇结合“热能回收”发电、气态膨胀发电技术,实现建筑能源的自给自足,助力打造“负碳”建筑;最后,通过能源智控解决方案,让能源管理更为智能、高效和环保。


       因此,在储能热管理中,液冷技术是温控中成长性最高的领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长王如竹认为:“未来谁拥有自主可控比较成熟的储能液冷温控技术,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针对储能行业新赛道,海尔智慧楼宇凭借无可比拟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优势,正开辟出其第二增长曲线。以创新、品质、服务为核心,通过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海尔智慧楼宇有望在液冷储能领域迅速崛起,获得更大的增长空间。


关键词:海尔  新品   编辑:FT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来源标注为“产业在线ChinaIOL”的信息、数据及图片内容、报告及目录均为本网原创,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产业在线”。

2、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转载是出于非商业性的信息交流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同其内容的真实性。

3、约稿或长期合作,请联系本网。

以上内容最终解释权归产业在线所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