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销量大涨,会是空调行业复苏的起点吗?
搜索

​五一销量大涨,会是空调行业复苏的起点吗?

2020-05-13 来源:产业在线ChinaIOL 作者:索晓芳

2020年春天,中国的空调行业着实过了一个结结实实的“冬天”。产业在线统计的家用空调一季度国内出货同比下降超六成,空调一哥格力电器一季报营收下滑近50%,海外疫情爆发……


2020年一季度家用空调出货及同比变化(万台,%)

数据来源:产业在线


负面消息的接踵而至,叠加终端低迷的需求形势,2020年似乎到了空调行业的“至暗时刻”。疫情带来的影响传导到方方面面,企业也已经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备战“严冬”。但是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一些迹象却在解锁这份谨慎,让我们再次有了“春的悸动”。


五一卖爆了

刚刚过去的长达5天的五一假期,是自2008年取消五一黄金周以来最长的五一假期,一起回看这个假期都发生了什么?

首先是堵,只要出门,无论是景点、高架还是出城的高速上,都在堵;

其次排队现象重现,景区排队、就餐排队,摩肩接踵的情形就又出现了;

再次有些楼盘开盘就售罄,装修队伍在小区里出现了;

......


越来越多的迹象让我们感觉,尘封已久的经济,开始在慢慢复苏,在渐渐恢复到之前的正常状态。

而我们的空调销售也终于在今年的劳动节实现了超预期的“解封”。据从中怡康公布的2020年第18周(4月27日到5月3日)线下市场空调周度销售数据显示,空调在18周的零售量同比仅下降7.7%,奥维发布的线上空调销量更是暴涨99.73%。

没对五一假期抱太多期望,还担心滞销,但现实却给空调行业回报了超预期的惊喜。

除了零售数据外,产业在线还采访了多家空调企业及渠道商,均表示销售情况超预期,部分区域出现货源不足,某个平台甚至出现卖爆了的情况,需要增加排产,小米表示空调销售同比增长翻番。


是否会成为复苏起点?


今年的五一,能成为空调行业复苏的起点吗?

只能说还不敢肯定,但是有了苗头。

为什么会出现超预期的情况,产业在线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自4月30日零时起,北京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由一级调整为二级,低风险地区来返京人员不再隔离14天,正在居家隔离的解除隔离。疫情管制的放松,首先让大家从心态上得到放松,其次空调入户安装不再有障碍。

二、五一全国大部分地区突然炎热,多数地区达到30度以上,北京甚至到了36度,完全达到了开启空调的程度,天气突然暴热是推动空调需求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空调企业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也促进了市场需求的释放,总经理直播卖货、网红代货、价格补贴等等新渠道新模式,直接拉到了出货。

四、市场需求的超预期回暖也和我们国内的需求大背景相关,国内市场庞大的刚需还在,只是需求的节奏发生了延迟。


起点变拐点,谨慎乐观

需求有了复苏的苗头,如何把这点星星之火变成旺销的起点,甚至是行业形势转变的拐点,而不是昙花一现,有几点趋势和提醒也是至关重要:

第一,关注新的消费趋势。有媒体说中国的消费者正在加速进入第四消费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消费者希望购买价格低但是品质好的产品。即便疫情暂时冲击了消费需求,但消费者也不是单纯地希望“消费降级”,而是会寻求“降级中的升级”。

第二,线下复苏,意味着会抽掉部分线上的超配流量,比如直播很好,但随着人们向商场回流,超配的直播流量将会蒸发。虽然直播仍有红利,但直播的红利期有可能会缩短,所以线上的竞争将趋向激烈,而线下市场的红利值得关注。

第三,关注制造业的长鞭效应。制造行业产销周期比较长,所以虽然市场需求在回暖,但仍需注意保持适度的谨慎生产,防止造成库存积压。

第四,国外疫情还很严重,疫情还有可能会出现反复,远未到我们对疫情放松警惕的时候。现在除了防疫相关的行业,外贸、制造业的处境依然不好。但是也不用过于悲观,国内走过的路也是国外疫情的参照,度过最艰难的3个月,相信市场会迎来转机。


其实经过这一疫,空调行业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从去年双十一由主力空调企业掀起的价格战,现在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缓和。虽然终端零售价格依然处于低位,但是厂家已经上调了空调产品的出厂价,表明行业重新开启了健康有序的竞争。 

而空调新能效标准还是按照之前的时间稳步推进,细则也已经发布,5月之后各厂家将逐步开始新能效产品的生产和渠道流通。


总之,五一的超预期表现,无疑提振了空调行业人士对未来的信心,天气的突然暴热,更是让我们对今年的旺季有了更多憧憬和期待。复苏的苗头已经出现,希望能尽快成为复苏的起点和向好的拐点!

关键词:空调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来源标注为“产业在线ChinaIOL”的信息、数据及图片内容、报告及目录均为本网原创,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产业在线”。

2、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转载是出于非商业性的信息交流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真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3、约稿或长期合作,请联系本网。

以上内容最终解释权归产业在线所有。

相关新闻